今年年初,寧德時代、比亞迪領銜,分別獲得阿聯酋19GWh、沙特12.5GWh的儲能項目/訂單,引發業界高度關注,同時,多家企業簽訂儲能電芯及系統訂單,產業迎來“開門紅”;另一方面,億緯鋰能啟動荊門高新區超級工廠二期建設,遠景動力滄州超級電池工廠二期項目開工,瑞浦蘭鈞10GWh儲能系統集成項目在江蘇淮安市開工,多家頭部電池企業忙“擴產”。
不過值得注意的是,市場對儲能電池需求增長的預期仍存在分歧。有觀點認為,海內外儲能大單接連出現,產業鏈企業紛紛加碼擴產,行業景氣度高;也有聲音指出,儲能電池產品庫存高企的現狀仍未緩解,電芯及系統價格持續走低,29萬家儲能企業如何“活下去”成為當前面臨的艱難挑戰。
不可否認,當前國內儲能產業洗牌加劇,但同時海外市場也展現出較大的增長潛力,尤其是中東、歐洲、東南亞、南美、日本等被視為增量主力的“黑馬”市場,未來可期,并且已有數萬家中國儲能企業開啟“全球突圍戰”,不斷推動著儲能產業競爭格局的重塑。
01
海外儲能訂單“熱潮”延續
數據顯示,2024年全年,中國儲能企業簽訂海外訂單規模超150GWh;今年前2個月,中國儲能企業拿下了全球約75%的儲能訂單,訂單量方面,機構不完全統計,寧德時代、比亞迪、海辰儲能、力神電池、南都電源、東方日升儲能、天合儲能、阿特斯等中國儲能產業鏈企業拿下的20個海外儲能訂單,規模超過68GWh。
進入3月,海外儲能市場熱度依舊不減,新興市場多點爆發,呈現快速崛起的態勢。3月3日,比亞迪與歐洲能源巨頭Greenvolt集團簽署合作協議,將為波蘭Turosn Koscielna和Nowa Wies Elcka兩個區域提供總計400MW/1.6GWh的儲能系統。據了解,這兩個項目將于2025年第四季度開始交付,計劃于2026年第一季度完工。并且,該訂單還刷新了比亞迪在歐洲市場的項目規模紀錄。有分析指出,對于比亞迪而言,這不僅是其在歐洲儲能市場領導地位的進一步鞏固,更是其全球化戰略的重要一步。
差不多同一時間,新能安與海梁科技簽署了3年2GWh的工商業儲能領域的訂單,大力開拓全球儲能市場。據悉,雙方將共同探索光儲充一體化場站的標準化輸出,海外業務規劃首先在美國落地。
同樣加速海外市場步伐的還有楚能新能源和海辰儲能。3月15日,楚能新能源與特隆美儲能簽訂了5GWh儲能電芯戰略合作協議。據介紹,楚能新能源將為特隆美全球儲能項目供應5GWh其自主研發的314Ah儲能電芯產品。雙方將圍繞儲能生產制造、技術、市場等領域展開深度合作,共同開拓全球儲能市場。
僅兩天后,海辰儲能與廣州智光儲能建立了2025-2026年度電芯產品戰略采購合作關系,預計海辰儲能將為后者供貨總量為15GWh,雙方形成深度的戰略合作及同盟伙伴關系,共同推動全球低碳能源轉型與發展。
值得一提的是,儲能電芯企業與儲能系統集成企業達成深度合作,協同出海已成為一種趨勢。此前,億緯鋰能與海博思創簽訂戰略合作協議,雙方就推進儲能、光儲充、智能制造等多領域達成深度合作,計劃未來三年,億緯鋰能為后者供貨規模總量達50GWh(具體采購數量以雙方后續簽訂的具體采購合同為準)。雙方承諾以國內市場合作為基礎,協同開拓海外市場業務。這也顯示出,在以歐美為代表的海外市場對大規模儲能系統需求激增的背景下,具有全球供應鏈協同能力的企業更具競爭力。
02
澳大利亞、歐美、中東、日本等海外儲能市場多點開花
在全球能源轉型的大背景下,以歐美、澳大利亞為主的儲能傳統優勢市場,以及中東、東南亞、南美、日本等新興市場呈現出一齊發力的態勢。今年以來,多家中企紛紛發力“搶占”國際市場新版圖,向著更為廣闊的“新藍海”穩步邁進。
在澳大利亞,寧德時代與全球可持續能源基礎設施投資者Quinbrook Infrastructure Partners合作,計劃在澳大利亞開發8小時電池儲能項目,部署量達3GW/24GWh。天合儲能與全球知名儲能開發商Pacific Green共同推進澳大利亞南澳250MW/ 500MWh的旗艦項目建設。海辰儲能、阿特斯分別獲得澳大利亞222MW/640MWh、240MW/960MWh儲能項目訂單。市場空間方面,有數據顯示,預計2050年澳大利亞儲能規模將超過60GW。
在中東市場,寧德時代、比亞迪、遠景能源、晶科電力、協鑫、中國能建、中國電建、國家電投等中國涉儲企業頻繁拿下來自沙特、阿聯酋等國家總計約40GWh的儲能訂單,這也顯示出沙特、阿聯酋這兩個中東地區的“黑馬”市場正在加速崛起。
在日本市場,寧德時代、國軒高科、中國能建、東方日升等多家中國涉儲企業,接連傳出在日本市場拿單的捷報。尤其在2月日本東京舉行的國際智慧能源展上,國軒高科攜自主研發的7MWh集裝箱儲能系統,及650Ah電池產品參展,期間與多家國際知名能源企業達成總規模超7GWh的合作。市場增量方面,有機構預測,日本電池儲能系統裝機規模有望從2023年的2GWh增至2030的40GWh。
在歐洲,力神(青島)、南都電源、華為、阿特斯等中企,在希臘、羅馬尼亞、英國等市場共簽訂了超5GWh的訂單。據悉,歐盟計劃到2030年將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至45%,儲能配套需求激增,各國紛紛推出激勵措施、補貼政策,改進監管框架,積極推動這一區域大儲市場的發展。
展現在大眾眼前的,更多是儲能產業鏈頭部企業的市場表現,對于多數中小企業來講,頭部企業的打法不可復制。數據顯示,中國近29萬家儲能企業中,約1/3嘗試出海,既然難以與頭部企業在技術實力、供應鏈協同等方面匹敵,轉而聚焦細分場景,打造出具有競爭力的差異化產品,或是其實現順利出海的“捷徑”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