儲能,本是一條充滿希望且高速增長的朝陽賽道,如今超29萬家儲能產業鏈企業面臨能否“活下去”的艱難挑戰。
過去一段時間,儲能行業“內卷”“價格戰”“洗牌”危機已在蔓延,競爭維度不斷拔高。
單從價格來看,當前儲能系統中標均價已跌至0.6元/Wh附近,4h儲能系統最低中標價從2023年年底的0.638元/Wh,一路下跌至2024年年中的0.435元/Wh,再到今年年初的0.426元/Wh,降幅超過30%。
儲能電芯價格更是經歷了斷崖式的下跌。從2023年初的0.9元-0.99元/Wh,下降至當前的0.3元/Wh左右,價格降幅接近七成。從成本角度看,機構測算,當前314Ah儲能電芯的理論成本約為0.282元/Wh。由此可見,電芯價格與其成本已相差無幾,“價格戰”倒逼行業利潤歸零。
而更為嚴峻的是,不提賺錢,單是“活下去”的目標,就已經需要眾多中小企業拼勁全力了。
01
洗牌加劇,29萬家企業艱難“活下去”
過去,儲能行業在“強制配儲”政策的推動下,經歷了前所未有的“爆發式”增長階段。機構數據顯示,2024年中國新增投運新型儲能項目裝機規模達到43.7GW/109.8GWh,同比增長103%/136%,新增投運裝機規模首超100GWh,約為當年排名第二的美國裝機量(38GWh)的近3倍,與2023年全球儲能裝機量不相上下。
與儲能裝機量狂飆突進相對應的是,入局儲能賽道的玩家暴增。數據顯示,過去一年內,有超過9萬家儲能企業被注冊,而兩年前,這一數字是4萬家;截至目前,儲能相關的產業鏈企業數量已達到了驚人的29萬家。而更為殘酷的數據是,迄今為止,儲能行業已經有超過3萬家企業倒下(處于注銷、吊銷、撤銷、清算、停業、歇業等異常狀態),另有媒體預測,未來三年或將還有超6萬家儲能企業無法“活下去”。
進入2025年,儲能行業“淘汰賽”升級愈加明顯。一方面,“強制配儲”政策落下帷幕,2月上旬,國家發改委、國家能源局兩大部委聯合發布新政,明確“不得將配置儲能作為新建新能源項目核準、并網、上網等的強制條件”,這意味著儲能即將被推入市場,經受更加深刻的考驗,因此政策一出即引發業界的高度關注與集中討論。
另一方面,海外市場不同國家的法律法規、地緣政治風險,以及抬高的關稅壁壘等,都給中國出海企業帶來了許多不確定性。當然,出海也需要具備強大的技術實力、本地化服務能力以及強大的抗風險能力,實力較弱的中小企業或許難以獲得全球市場的“入場券”。以美國市場為例,媒體消息稱,美國對中國電池產品出口關稅已狂漲至48.4%。頭部企業尚且難以適應,中小企業則將面臨更加嚴峻的生存困境。
早有前車之鑒,在過去一段時間內,為大眾所熟知的黑芝麻集團、科翔股份、寶明科技等多家涉儲企業,終止或延期了其相關的產能建設項目,原因無非是面臨庫存高企等嚴峻的市場競爭形勢,以及對投資收益難以達到預期的及時止損。此外,有著13年歷史的老牌儲能企業桑頓新能源被債權人申請破產重整,最終隱匿在了儲能歷史中。
更值得注意的是,在產業瘋狂的“內卷”和價格血拼之下,劣質電芯更易通過低價競爭的方式流入市場,為儲能項目埋下安全隱患,甚至會引發火災等安全事故。而伴隨“洗牌”風暴而來的,還有儲能廠商倒閉之后,其已部署的儲能柜的維修、故障修復,以及安全監控等運維責任由誰來接管的現實而嚴峻的產業“困境”。
02
訂單進一步向頭部聚集
硬幣的另一面,當超3萬家儲能廠商倒下,頭部企業憑借其更加完善的供應鏈體系、強大的成本控制能力,以及豐富的行業經驗,正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“攻城略地”,儲能訂單加速向頭部企業聚集,使其在市場中的領先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。
國內裝機形式以大儲為主,業主方主要是央/國企。從2024年已開標的儲能系統集采來看,機構統計數據顯示,已確定中標容量儲能項目中,中車株洲所、陽光電源占據排行榜前兩位,分別達到6.81GWh、2.48GWh,許繼電氣、海博思創、新源智儲、天誠同創等躋身前十。
而在儲能電芯的榜單中,寧德時代、億緯鋰能、比亞迪、瑞浦蘭鈞、遠景動力、力神(青島)等位列前十。資料顯示,寧德時代自2021年起,一直穩坐儲能電芯全球出貨量排名第一的寶座,其2024年儲能電芯出貨量達100GWh+,在全球儲能電芯市場的市占率為35%;億緯鋰能2024年儲能電池出貨量超過40GWh,市占率為13%;瑞浦蘭鈞2024年儲能電池出貨量超30GWh;遠景動力排名上升,據悉,其在2024年海外市場出貨比例達50%以上。
值得一提的是,儲能電芯作為儲能系統的核心零部件,占總成本比例的一半左右,且儲能電芯的投資成本較高、建設周期長、技術門檻相對較高,很多儲能集成廠商更傾向于外購電芯。與此同時,早期寧德時代等電池企業尚未重點發力儲能系統集成業務,這給了中車株洲所、陽光電源等系統集成廠商快速崛起的契機。
例如背靠中國中車的中車株洲所,憑借其擁有資金和資源支持的優勢,可能對毛利率的忍受度較高,也可能處于用資源換市場份額的需要,多次以最低價中標,快速擴大市場份額。據中車株洲所相關負責人透露,其2024年并網項目超過70個,裝機容量達12.67GWh。而陽光電源憑借先發優勢,保持其在國內市場一定占有率的同時,率先通過海外資質認證進入海外市場,并通過技術優勢、快速交付能力和全球化戰略,在海外儲能市場實現快速發展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民營企業激烈廝殺的同時,“國家隊”也正在深化其在儲能領域的布局。以能源電力和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主力軍、排頭兵——中國能建為例,除了作為大型儲能項目的主要業主外,其也是儲能項目EPC的主要參與者和建設者。
資料顯示,中國能建已成立20余家儲能相關公司,僅2025年以來,已接連斬獲超7GWh儲能項目訂單,并且其旗下電芯公司中能瑞新自研自產314Ah高性能儲能電芯已成功交付,意味著中國能建已成功打通了儲能產業鏈最重要的一環,完成了對儲能電芯領域的布局。同時也意味著,國資企業已深度參與到儲能市場,并成為其中重要的發展力量。
行至今日,儲能行業變革已經來臨。經過這幾年的原材料供應擠壓,儲能原材料價格基本已經到底,2025年可能會面臨電池材料價格上漲的情況。首先大量想要賺快錢、玩資本的企業,會被迅速淘汰;其次在技術創新、核心能力上構建不足的企業也會很快出局,行業集中度將會進一步提高。儲能產業將逐漸從“卷價格”“卷產能”,走向“卷技術”“卷價值”的新型競爭軌道。

